优化作业设计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三政治复习课的作业设计策略
无锡市堰桥中学 徐福亮
作业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有效的教学和有效的学习都离不开有效的作业设计。在江苏省新课改和“五严”背景下,教学中如何设计和使用作业,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是一个现实而意义重大的课题。下面笔者就以《国家财政的分配》一课的复习为例,谈谈如何设计和使用作业,开展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做法。
一、布置考点整理作业(预习作业),强化目标意识。
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已学知识或预习将学知识,作业的布置毫无疑问应该指向高考考点。在复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整理考点这种预习作业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复习旧知而非学习新知,没有整理的必要。还有的认为整理考点不在话下,但在具体操作中,有的整理不够全面,有的理解不够开阔不能融会贯通,有的甚至不能理解原来所学知识,出现了考点整理偏差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再引导学生整理考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针对性明显增强,他们急于知晓对考点的准确而全面的解读,想弄清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不仅如此,笔者还要求学生将考点写在目录上,为今后的使用提供方便,同时也强化了目标意识。
在复习课备课中,教师应根据《江苏省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对照《江苏省高考政治考试说明》,重新研读教材,重审重点和难点,分解和细化高考考点,做到层次分明、全面具体。比如在复习《国家财政的分配》一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整理以下考点:①财政的含义、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来源、财政支出的含义(了解);②财政支出的种类(了解);③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了解);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理解);⑤我国财政的作用(理解)。应该说,布置考点整理作业能为有效复习奠定良好基础,也为学生的课堂展示提供必要条件。
二、设计课堂探究作业(展示作业),实现知识整合。
在课前整理考点的基础上,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展示和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成果,在展示中深化理解,在探究中提升知识的运用和整合能力。
1、选择恰当教学模式,在复习中整合考点。
在教学中,笔者一直致力于“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验,即围绕教学主题,选择一组有机联系的材料组成“材料群”,根据知识点,依据材料设计若干环环相扣的问题组成“问题链”,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是以一组材料形成一个事例的形式,引出一串探究问题,将复习考点巧妙融入其中,一网打尽,从而达到复习目标的,也称为“一例到底法”。
比如,在复习《国家财政的分配》一课时,我根据以下材料,设计了系列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和展示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探究材料】
材料一:2009年3月5日,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比2007年(下同)增加9995.12亿元,增长19.5%,完成预算的104.8%。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增加12645.68亿元,增长25.4%,完成预算的101.7%。
材料二: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增长29.2%。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5955.5亿元,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用于民生和“三农”支出。
材料三:2009年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财税制度改革,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材料一中出现了几个经济学概念?请加以解释。②从材料二中你能分析出财政支出的种类吗?③2008年我国财政收支处于怎样的情况?如果2008年我国财政支出是75500亿元,财政收支处于怎样的情况?如果是55500亿元,财政收支处于怎样的情况?④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比2007年(下同)增加9995.12亿元,增长19.5%。请问:我国财政收入增加的原因有哪些?有人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请简要评析。⑤根据材料二、三,说明财政的作用有哪些,又是如何体现的?
上述五个问题直接指向了学生的整理考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互动,充分展示,整个复习过程环环相扣,井然有序。
2、设计知识小框架,实现知识结构化
从知识的掌握模式来看,实现知识的内化,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和运用能促使知识的升华,转化为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机成份。而整合则是该过程的核心所在。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整合,学会学习。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诺瓦克及其同事研究形成的“概念图制作技术”,不乏是一种有效帮助学生学会整合和学习的教与学的方法。也就是把学过的概念及其内涵用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概念理解得更透彻,避免知识缺乏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系统性地认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好的认知结构。
为了更好地呈现知识结构,教学中我调整了知识的复习顺序,将财政及其作用后置,首先复习了“财政的含义、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来源、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的种类”、“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接着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最后是“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从而形成如下的知识框架结构。
财政的巨大作用
影响因素 财政收入 国家财政 财政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3、联系已有知识,开展横向联系。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该堂课的知识点,也要考虑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点,尽量在知识点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不断扩大和完善知识网络,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界,为解答主观性试题提供思考的路径,增强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比如,在复习《国家财政的分配》一课时,我除了布置学生预习整理题外,还让学生复习了以下相关知识:①我国政府的职能;②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③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④市场调节的缺陷及影响;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和表现。复习“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时,让学生联系了“我国政府的职能”这一知识点,从政府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中理解财政的支出方向。复习“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时,让学生联系“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理解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根本性影响。复习“财政的作用一: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时,主要让学生联系“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复习“财政的作用二: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时,让学生联系“市场调节的缺陷及影响”以及“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表现”;复习“财政的作用三: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时,让学生联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和表现”,解决了复习的难点所在。
三、优化课后作业(反馈作业),革新评价方式。
复习完《个人收入的分配》与《国家财政》后,布置学生完成下题:
(2009·广东卷·41题)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单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2:2003年、2007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
2003年 |
2007年 |
年均增长速度 |
GDP |
13.58万亿元 |
25.73万亿元 |
10.8% |
财政收入 |
2.17万亿元 |
5.13万亿元 |
22.6%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8472元 |
13786元 |
9.8%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2622元 |
4140元 |
6.8% |
材料3: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 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 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 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
在学生完成试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按照如下程序展开教学:
1、罗列错误典型,让学生对号入座。
首先将学生存在的典型错误罗列出来,让他们开展自我分析。对于第(3)题,学生的错误答案主要有:①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福;②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到起点,回忆答题思路,为后面的解题分析做好准备。
2、出示参考答案,自查错误原由。
学生看完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及时出示参考答案: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②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⑥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照参考答案,学生发现问题主要出在审题上,被“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迷惑,大谈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而没有抓住“扩大内需”这一关键题眼。
3、梳理高考考点,揭示答案来源。
首先,看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主要知识点有:①货币的概念、本质;②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③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主要有:①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③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④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⑤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主要有:①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整个第一单元的知识中只有“消费知识”与“扩大内需”相关,但在材料中没有直接显示,因此不予考虑。
其次,看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主要知识点有: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②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主要有: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②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主要有: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家庭投资方式的异同。本单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与“扩大内需”相关,但与材料不符,不予考虑。“就业问题” 与“扩大内需”相关(答案要点⑥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
再次,看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主要知识点有:①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②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和意义。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主要有:①我国财政的作用;②税收的基本特征;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显然,“扩大内需”与本单元直接相关,答案中的“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②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来自《个人收入的分配》。要点“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源于《财政与税收》。
最后,看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知识点有:①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②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③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④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主要有: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主要有: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扩大内需”同样与本单元不大相关。
教师带着学生一同走进课本,使学生在选择考点的过程中逐步熟悉和巩固了重要考点,便于在今后的练习中准确、迅速、全面地选择所用知识,过好审题关。同时,教师将解题的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促进作用,也必将提升解题效率,提高教学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