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老师探讨、研究的问题。在本文中,作者首先肯定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阅读为写作提供了摘录及模仿的范本,使学生在写作时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写作仅靠摘录、模仿,就缺乏了个性化,更有可能与其他的作文趋于雷同。因此,写出有个性同时又优美的作文,就更需要创新。而作文创新仍离不开阅读!
关键词:阅读 写作 摘录 模仿 创新
有个秀才想写一篇文章,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了半天,竟写不出一个字。他的妻子觉得奇怪:写文章真那么难吗?比女人生孩子都难吗?秀才便说:女人生孩子肚里有货,而我写文章肚里没货呀!这个故事看似一个笑话,却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笔,即使下笔,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空洞乏趣,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高考考场上又不乏精彩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写出美文章呢?我认为,首要条件就是阅读积累。
一、文章自得诚可贵,衣钵相传亦是真
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作文水平是不尽如人意。我的一位同事甚至说现在高中生的写作水平也不如他在上小学的儿子。这种说法难免有些夸张,但高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写作是以阅读为基础的。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也造成了目前的作文现状。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的学生给了我不小的启示。我曾上过一节关于心理描写的作文课。我选择了语文书或语文读本中的精彩片段作为例子,借此教授学生一点写作的方法。其中有一个片段是孙犁的《荷花淀》中的: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这段材料用了“怎么了,你?”而非“你怎么了?”,表现出女人的急切、对丈夫的关心。或许真的是这句话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太精彩了,我的学生在她的作文中也运用了。“我身子僵直,双目无神,走进家门。听到动静,正在择菜的妈妈抬起头来:‘怎么了,你?’手没来得及擦,站起身来就抱住了我。被妈妈抱着,我才感觉冰冷的身体有了一丝温暖。”这段文字虽然也是写母爱,没什么新意可言,但还是让我眼前一亮,原因就在“怎么了,你?”这句话。这句话不仅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关怀和爱,符合文章主旨,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更主要的是她很好地引用了名篇中的名句。所以说,对初学写作的人,或作文水平一般的人来说,摘录、运用书本中的优美语句或片段,也能使自己的文章变得精彩。当然,摘录的前提是必须要大量的阅读,并记忆;其次摘录要有所选择,全文摘录就等于是抄袭;再次,摘录一定要符合文章的意境,语言风格与原文一致。摘录的文字一定要为你的作文所用,让人感到引用的恰到好处,与其他语言是有机结合的,不能让人感到是硬“粘”上去的一块,而不是“长”出来的一块。
二、依着葫芦画起瓢
正如学写毛笔字一样,永远拿着描红本是学不好毛笔字的,永远的摘录也写不出好文章来。接下来就必须拿着字帖临摹(模仿)了。当然,其前提还必须要有字帖——阅读并记忆一些好文章或片段。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
模仿既可以从整体上模仿优美文章,,也可以局部模仿优美文章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
课文,就是提供给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当然也不仅局限于课本。有位教师就曾用冰心的《笑》为例指导学生进行片段作文的写作。课堂上,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笑》的全文,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泪》。不可否认,《笑》这篇文章最出彩的就是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衔接。学生通过模仿,段与段的衔接就自然、和谐,而少了“一、二、三、四”的生硬和空洞了,写出来的文章不能说一定就很好了,但文章有了亮点是无庸置疑的。
模仿也能写出好文章。但是要注意,篇章模仿,不是全部地模仿另一篇文章,只是改一改词句、人名什么的,这和抄袭没有多大的区别。最好抓住一个特点加以模仿,这样才能避免犯抄袭、简单模仿的毛病。
茅盾说得好:“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过此一步,则本为向上的垫脚石,‘模仿’就转变为绊脚石了。”所以,我们老师既要善于带领学生走进“模仿”中,更要善于让他们从“模仿”中走出来,写出真正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美文章。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了语言材料,懂得了文章的写作方法,然后仿写。当语言材料的积累、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就进入了创造的阶段。
创造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空中楼阁。文学创作不是凭空想象,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然而,对于还未满二十岁的中学生来讲,对现实的了解毕竟还不多,通过阅读来获取间接经验,进而了解现实、写出美文章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阅读能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但创新必须依靠学生自己。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运用科学的手段去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不要“灌”,不要“填”,而要“导”,循循善诱地“导”,使他们逐渐能够自己去求得,希望他们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在阅读中要对作品进行重新组织、安排和加工,以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主旨、新的意境。学生有这样的一篇习作:
缺憾
山间明月,唯缺一缕清风,石上清泉,唯缺知者一人。缺,仿佛画间的留白,使人为之震撼,又仿佛是锦瑟上逝去的华年,使人心碎。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再次用手抚琴,琴弦是如此紧绷着,失去了它的柔韧,失去了它的温度。
坐在亭子中央,一缕香气升起,弹起琴来,缺了几分柔美,几分宁静。闭上眼,仿佛两只蝴蝶萦绕在耳旁。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此间,又缺了几分情趣。
想望帝,以春心托向杜鹃,想它能够将自己的炽热之心带给自己的国家,而如今,我,愿杜鹃将我的问候之心告知远方的人,只是杜鹃何在,缺,空。望着蔚蓝,而无瑕疵的天空,那给人以空虚的留白,叫人心寒。
沧海月明,不知是明月之泪,还是珠有泪。苍白的天空让人心寒,深沉的夜幕掩灭了微弱的星火,蓝田中,一丝一缕精魂生起,那是缺少气息的怨魂,那是缺少爱的游魂。
再一次,缺,占领了天空,夜幕,灵魂。
望着一幅缺得不成样的画卷,抚着朽不成木的锦瑟,叹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刻或许已不再缺什么了,因为她的肉体已无法并合,她的灵魂已无法召回,她的柔情已化为抚慰野草的夜风。
缺憾,山间明月的喟叹,石上清泉的落寞,锦瑟年华的消逝。它是千年来的一曲悲歌。
这篇文章行文流畅,语言优美,首尾呼应,内容很充实,流露出真实情感,将缺憾写得充满了诗意。(这是教师对它的评价)
本文取材于李商隐的《锦瑟》。有人说它的主旨是悼念亡妻,也有人说是自伤身世。而这位学生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旧瓶装新酒”也别有一番滋味。
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摘录、模仿,进而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写出有个性同时又优美的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