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学生历史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初探
无锡市堰桥中学 徐宪新
普通中学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尤以数理化学科较为明显。随着近几年我省“3+1+1”高考模式中历史卷难度相对不大,于是,普通中学中有很多学生选修历史。可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很多学生感到,历史课听听还可以,一到考试就“下笔千斤”,一不小心,还要“大红灯笼高高挂”。学生们总感到历史学科知识繁多,难背难记,难得高分。那么,造成学生学习历史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能采取哪些对策呢?
一、学生学习历史困难的原因
1、学习历史的兴趣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兴趣是力求知识 、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是推动历史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觉历史难学,成绩无法提高,很大程序是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事实上,很多学生选修历史,是在以往理科学习“广种薄收”“伤透了心”情况下的无奈之举,甚至从心底里产生选修历史是理科学不好,脑子不好使的一条出路。加上受初中学习或惯性思维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历史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由此看来,很多学生谈不上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历史的积极动机。自然也就影响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历史是不好学的。
2、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是以史实为载体,阐明每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脉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学科知识有很强的阶段性、综合性、延续性,联系性、文史相道性等特点。而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体会历史学科的特点,以为学习历史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完事。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们往往存在以下不良学习方法:
1、重记忆,轻理解,简单理解学习历史只要死记硬背,花了很多时间去背历史,甚至两耳一塞,摇头晃脑起劲地读背,结果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记住了一大堆史实,结论,而不去思考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内部联系。碰到背熟的东西,出题人换个角度提高就答不出来。
2、重突击,轻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有五本教科书,几十万字的历史学科,很多学生还沿用老的一套“应付”手段,平时不怎么看,寄希望于考前的突击,临阵磨枪,结果是知识点之间相互混淆,脑子里一团糟。
3、重细节,轻宏观。很多学生特别是一些较用功的女生,平时也肯看历史书,只是每次复习历史时,总是埋头看教材描述,恨不得记住每一句话,每一个年代。而不能跳出具体史实,构建宏观体系,结果是总觉得年代记不住,史实记不住。
4、重做题,轻看书。在历史学习中,很多学生过于“功利化”,简单地认为学习成绩总是要通过考试,通过做题反映出来,于是常把书本丢在一边的,拖着一摞参考书做题,而不去系统复习基础知识,进行知识储备,结果很多东西一知半解,不能真正掌握。
5、存在不良学习心理,缺乏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和敏捷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到的高考要求考查的十大能力,其重点是考查历史思维能力,而在历史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缺陷一般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历史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历史学习中,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但不少学生在回答历史大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就会就某一方面阐述,不能多角度全方位论述。
(2) 思维的深刻性差,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最典型的是学生在分析事物发生原因时,往往是会把表面的、显性的因素找出来,而看不到深层的原因。
(3) 思维的灵活性欠缺。很多学生在碰到历史问题时,其思维活动不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很多学生遇到做过的类似题目,或是考查一些学生其实是熟记的知识点,一是问题情境稍作变化,很多学生束手无策,或是将老答案照搬照抄,结果甚至一分未得。
(4) 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给人的感觉性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思维混乱,缺乏条理;或者反映在试卷上,学生答题将史料简单堆砌,看不出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的逻辑性。
二、寻求历史学习困难的对策
针对学生学习历史困难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1、激发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特别提出“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那些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往往能自主学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阐明历史学科作用
很多学生抱有实用心理,认为学习历史没什么用,鉴于此,教师要向学生指出历史学科的功能,可改变有些学生的想法。事实上,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分析问题,解决学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历史学科的知识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够给人带来直接的物质收益,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基础和文明修养来说,正确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历史是生活教科书。正是这本不可替代的生活教科书,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可以继承的,什么是可以抛弃的,什么是可以仿效的,什么是可以避免的,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加速变化的世界上,正常地理解着、生活着。而正常的个人是我们社会正常的前提性保障。
(2) 联系热点问题
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学生认为历史离现实很遥远。如果单就教科书的内容看,历史学科似乎与现实隔裂了。事实上,事实的是历史的回声,现实社会很多问题都能在历史上找到影子。我们教师要善于找到热点与历史知识之间的的触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这段历史后,可适时向学生介绍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的言论,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台湾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是不可阻挠的历史潮流,强大的中央政府是维系统一的基石。再如,笔者在讲授《抗日战争》时,不失时机提出,今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可同学们知道最近日本政府在哪两件事上激起了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愤怒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群情激愤,争先答出:日本政府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郞参拜靖国神社。于是笔者话锋一转,告诉学生,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要求大家牢记历史,居安思危。
(3) 改变传统教学
我们生活的时代在不断发展,也推动历史教学与时俱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首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历史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历史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历史学科的特点。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并使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围绕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其次,树立现代化教学新观现今新教材的推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张扬,使未来人才的规格多种多样,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再历史教学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其融入到历史学习中来。例如,教师讲到《抗日战争》时,为让学生亲自体验到那段历史,特布置了一道自主探究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我眼中的抗日战争》为主题,编制历史小报,结果很多学生积极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