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PT游戏厅  > 学科资源 > 历史 > 论文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必修2第12、13课知识梳理
如何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
让 历 史 课 堂 趣 味 盎 然           
让 历 史 课 堂 趣 味 盎 然
作者:周玉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23 15:14:42

  

       ——初探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太感兴趣,究其原因,抛开学生个人因素,教师方面应以更多关注。如何扭转这种状况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长的起点,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因此要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利用多种教法,设置多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课堂   有效教学  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只有发生兴趣才能去研究、去创新。”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太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枯燥无味看作是历史课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抛开学生个人因素,教师方面应以更多关注。教师在历史课堂中教法陈旧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扭转这种状况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长的起点,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因此要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利用多种教法,设置多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效果还可以,具体如下:  

一、以知激趣,不断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主动性。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被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授课中,如何将这些枯燥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呢?这就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具体生动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典故等历史课外知识。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补充一些课外历史知识。如在给学生讲授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课外历史资料的补充,历史课堂就能象吸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这一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的,进而促成了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中学生面对浩瀚无际的历史海洋,由于视野开拓,见识增长,他们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如在讲“天京变乱”一目时,为剖析天京变乱的内因,也为学生正确理解“农民由于受到阶级局限”这一难点,补充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定都天京之后如何严格封建等级制度,继承封建帝王的妃嫔制度,如何大兴土木,进取心减退,杨秀清如何居功骄傲,生活腐化,脱离群众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天京变乱发生的必然因素,也帮助学生理解“农民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不能求得自身解放”,只有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获得解放这一道理埋下伏笔。诸如这些史实,颇受学生欢迎。  

二 、以疑激趣,层层推进历史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设疑激趣,可以激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历史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他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在讲授历史新知识时, 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内容, 抓住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一些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只要提出的问题比较明确,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学生就会依据问题顺藤摸瓜, 随着教师的引导顺利向下一步步过渡。  

例如:在学习楷书、草书、隶书的有关知识时,我展示了《九成宫醴泉铭》、《兰亭序》、《中秋帖》,并设计了如下几问:以上三幅图片中分别是什么书体?你认为这三种书体会在那些场合被使用?作为学生的你们会经常使用什么书体?学生结合楷书、草书、隶书的特征进行鉴赏辨别书体,很快回答了第一问,紧接着大家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开始讨论三种书体会被使用的场合,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掌握了三种书法的价值和使用的场合。而第三问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更为感兴趣,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了有关历史知识。  

又如在讲“国共合作”时,设问学生,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党为什么要与共产党合作?促成合作的外部因素又是什么?一下子议论纷纷。讲到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设问学生,假如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加上问号,让你用史实说明,你将怎么办时,学生便陷入了思索之中,然后便说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或是情绪激动,据理力争;或是平心静气,阐明因果;或是通情达理,一分为二。这些设疑,如石落平潭,波澜迭起,引动学生情感生发,思维开启。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层层设疑,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推动课堂向纵深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三、以境激趣,生动运用历史语言,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丰富的语言具有感染性和启发性。而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这一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创设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从而增强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在上讲《甲午战争》时,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可以选择这样的启情点“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国家。’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去。全舰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舰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掉入波涛之中。他的随从为救他,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这时,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咬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涛而去。”通过这一情意真切的讲述,使学生对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产生了由衷敬意,同时在内心深处发出对爱国者的钦佩的真实情感,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从而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的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时,可以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总之,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情景再现,有助于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四、以动激趣,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历史教学应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学生实践、探索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展示历史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重在组织学生活动,促使在活动中思维,在思维中活动。从而达到活动过程与结论的统一,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趣味快乐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例如:我在教授改革开放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开展了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第二课堂,通过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图片;师生互动讨论有关改革开放的知识并探讨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巨变;进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和30周年墙报比赛。这些活动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自主查阅、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水平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兴趣是指引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必然是趣味盎然,充满魅力。  

   

   

   

文章录入:周玉梅    责任编辑:徐宪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