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市堰桥中学 > 学科资源 > 历史 > 论文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对历史情境导入方式的几点思量
浅议“苏联解体”           
浅议“苏联解体”
作者:肖列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8 19:59:59

浅议“苏联解体”  

无锡市堰桥中学历史备课组  肖列娜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最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19911225日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要求苏共自行解散,标志着延续了69年之久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最终解体。这个曾经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的轰然崩塌,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烈震动,尤其是对同是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分析“苏联解体”有助于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断前进。  

       

     苏联解体时的世界环境  

     20世纪8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西方国家始终视庞大的苏联为心腹大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通过军事手段无法撼动社会主义苏联的情况下,利用其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各种方式影响苏联,并希望达到最终肢解苏联的目的。而当时苏联国内由于过度的中央集权,使得以联邦制为基础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失去了活力,加之由此产生的官僚主义、特权制度使得苏共严重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理。  

    一、苏联解体的外部环境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对社会主义苏联实行颠覆,而所谓和平演变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同时并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并通过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 “全球民主化”进程。而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大增加,苏联人民因此能够了解西方,也认识到了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强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这就为西方和平演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二、苏联解体的内部环境  

  1、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联邦制国家体制有名无实;苏共和联盟中央垄断权力,使共和国失去实权;各种决定权集中于联盟中央,加盟共和国主权限于狭小范围;苏维埃在政治体制中地位下降和变形,使共和国的参政议政形式化;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民族在联盟国家中占有特殊地位和领导地位,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与分权性质的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加之宪法关于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和退盟权的规定,为各加盟共和国争取国家主权、脱离联盟中央积累了动因,提供了法律依据;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规定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由中央计划决定,造成共和国失去经济决策权;资源归属、企业隶属、产品物资和财政收支高度集中于中央,共和国既无权也无力综合发展地区经济;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按照全国的地区专业化分工进行,造成许多共和国经济“殖民地化”,结构单一、生产落后、生活低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经济建设只有一个积极性,束缚了地方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这一切形成了共和国经济主权要求和民族分离的历史根源。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苏联人民面对苏联解体的事实的态度不是激动,迷惘或者疯狂,而是平静,仿佛是在接受一个早已经预见到的结果。此处便涉及这样一个问题:苏共是代表谁的利益?乍看之下,这样的提问似乎很多余,因为共产党自然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但这个看似多余的疑问恰恰揭示了当时令人无奈的现实——苏共已日渐脱离他本应代表及服务的人民群众。  

  一、经济发展失误  

  苏联在发展过程中过分注重重工业,导致经济发展没有能够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要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发展的一切动因不是产生于体制内,而是来自体制外。生产的目的是完成国家计划,体制内没有形成满足人民需要的运行机制;产权虚位造成体制本身缺乏内在动力,企业经营和劳动者的动力不在体制内,而来自外部动员;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竞争,阉割了体制的效率机制,形成数量型经济和耗费型经济。由此产生这种体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碍科技进步,导致经济发展粗放经营,经济结构比例失衡,产业级次严重落后。因此,作为当时超级大国的普通百姓物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在万众一心、抛洒热血的革命与建设之后,面对依旧匮乏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否还能成为团结民众的共同信仰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概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时,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列于首位,而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这样的社会主义才具有他实质的意义,也才能得到人民真正的支持与拥护。  

  二、党建集权过度  

  高度集权的党建模式,也是苏共脱离人民群众的原因之一。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后来苏联经济政治活动僵化而丧失活力的滥觞。而在此模式指导之下的大清洗运动,以及肃反扩大化,不仅使苏联丧失了大批优秀人才,更使得民众人人自危,极度恶化了社会氛围。这种僵化的、毫无民主可言的体制,无疑加剧了人民群众对苏共的疏离情绪和逆反心理。“社会主义与民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且不论戈尔巴乔夫在提出这一观点时的真正用意(有观点称民主改革只是苏共为私利而集体背叛的幌子),就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之中,也有“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民主当然是这种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前提与要求,这也正是我们今日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因了。  

  三、治党不严、特权滋生  

治党不严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由。当苏共特别是苏共中央领导人将权利高度集中之后,腐败就无可避免地随之而来了。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的委任制和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日趋“完善”,并不断提高干部特权的标准,使之进一步固定化和规范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制的,是没有阶级差别的,但是当苏联人民为着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而无私奉献之时,那些领导者却大权独揽、腐败滋生,甚至不时爆出贪污大案,如震惊全国的“驸马案”,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竟贪污受贿达65万卢布。那么,社会主义就只不过是约束民众的口号而已了。  

   

    

   

  苏联解体的启示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苏联解体的事实,不是像西方国家所说的那样,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共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相反,苏联早期的历史已能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长处,比如将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因此,苏联的解体并不至于动摇我们的信念,只是能给我们一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一、经济建设方面  

  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当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同落后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再多的总量除以13亿都将是一个小数目,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没有改变,我们应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缓解矛盾。  

  二、党的制度建设方面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应坚定不移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时刻警惕官僚主义作风,平衡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使得全体党员干部既能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又能使我党始终保持活力。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党的工作应矢志不渝的围绕群众,联系群众,代表群众,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会保持群众性,保持战斗力,保持革命性,保持先进性。  

  三、党的作风建设方面  

  要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列宁说过,正确的理论是要靠灌输的。因此在全党深入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十分必要。要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认识到群众是真正英雄的道理,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自觉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并使之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应很好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必须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拒腐蚀永不变。要加强代党内的监督制约机制,以遏制腐败现象在党内的滋生和蔓延。  

文章录入:周玉梅    责任编辑:michaelx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