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说课
第一课时
堰桥中学化学组 石武贤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量》选自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是mol。它是高中阶段重要理论部分的内容之一,将贯穿今后学习的全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因此,物质的量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
(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刚进校,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较多停留在初中水平,较多依赖老师给出结论和死记结论的层次上,主动学习较差,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有的放矢的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思维条理清晰地得出正确结论,初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思索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并延续
三、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传统化学课堂对概念教学往往采用“讲授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在选用教学方法时突破了传统做法,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法”,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具有驱动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二)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一点十分关键,那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即对他们已熟悉的物理量及其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等及其单位的认识,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根据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和发展,也就达到了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自然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师顺势指出微粒的数目是没有办法数清楚的,很显然用“个”为单位来描述原子或分子等微粒是十分不方便的。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物理量,用它来衡量分子、原子、电子等微粒的数目。
2、呈现教学内容,组织活动教学
这时我设置这样一个活动:在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中,确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下表(见表1)仅列出了6个,剩下的一个就是用来衡量微粒的物理量。
n 物理量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n 长度 米 m
n 质量 千克 Kg
n 时间 秒 s
n 电流 安[培] A
n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n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设置这样的活动,不仅把本节课的重点呈现给了学生,而且让学生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置于学习情境中,无疑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而且把新的物理量的学习与学生所熟悉的物理量如时间、长度、质量及其单位放在一起产生类比,让他们觉得新的物理量与我们所学过的物理量相似,只不过描述对象不一样罢了。这样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了心理难度。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适时引导他们联想实际生活中常用的计数单位,比如“一条香烟”表示10包,“一箱牛奶”表示24盒等,让他们明白因实际需要,可以用一定数目的集合表示数量单位。
3、归纳讲解,揭示课题
在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我指出国际计量委员会把这个新的国际基本物理量称为——物质的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或许是出于突出重点的考虑,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物质的量的概念,不过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他们总是想弄清每一个陌生的概念,所以实际教学时还是应明确定义:物质的量为“一个描述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基本物理量”。这样就为下面明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接着强调两点,一是作为一个物理量的专有名称,“物质的量”四个字不能拆开,也不能增减任何字;二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粒子。
4、采用类比方法突破重难点
至此,学生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就是要将新课深入,突破重难点。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规定为1米,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为规定为1千克,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它的单位,那么将多少微粒的集体定为1摩尔呢?我通过与米、与千克类比的方法提出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接着指出,科学上规定:0.012KgC-12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就定义为1摩尔,这个数目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数目约为6.02×1023个,此时可以顺便介绍科学家“阿伏加德罗”的贡献,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拨的探索精神,进行情感教育
5、采用强调方法突出重难点
至此,学生对摩尔的标准和阿佛加德罗常数形成了初步认识,可以强调一下摩尔的概念。指出摩尔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另一方面对这个单位的大小加以规范,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用幻灯片打出强调的两点:一是摩尔这个单位适用于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二是使用摩尔时要指明微粒名称。如1molH2不能写作1mol氢,因为无法明确究竟是指氢分子还是氢原子。这样通过强调的方法突出了重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6、练习反馈
用幻灯片打出练习:
①0.5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②2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
③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
④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⑤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很自然地归纳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及阿佛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即n=N/NA。
7、本课小结
最后,引导学生回到本节课开始时的三个任务:(1)给这个物理量起个名;(2)给这个物理量定一个单位;(3)给这个单位规定一个标准来小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样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了很好的认识。对于整节课来讲,也形成了首尾呼应。
五、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
1.定义:描述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基本物理量
2.单位:摩尔(mol)
二、摩尔(mol)
1.定义:计量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012KgC-12中所含有的原子数规定为1mol,约6.02×1023个
3.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阿佛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n=N/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