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市堰桥中学 > 学科资源 > 地理 > 论文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河流的综合开发
地球上的海与洋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无锡市堰桥中学2010年11月高二地理…
无锡市堰桥中学高二地理(必修3)阶…
浅议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以案例教学…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探究方案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探究方案
《海底地形的分布》学案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
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者:杨建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31 8:51:17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我国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此次新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地理新课程倡导的主导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广大高中地理教师要迅速彻底地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不仅能成为将来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能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教师任重道远。

一、教无定法,“以学定法”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无定法,“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每一位地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内涵,熟练掌握课程标准,同时针对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发展的起点,联系教师自己的特色,依据课程标准,详细设计教学案例,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便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促使学生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普通高中地理教师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走进中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传统的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倾听成为了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方法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高一级的学校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在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实践与以前的就大不一样了。对比“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城市布局》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灌,将城市布局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然后通过解题和死记硬背促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这样一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表面看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知识,可是在另一类题目出现隐藏的相似的问题时又不知该如何解答了。而在新课程倡导的现代课堂中,教师可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的具体操作步骤是:1.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布局现状图,分析看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些什么问题?2.猜想与预测:该地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3.通过媒体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收集事实依据,学生讨论各城市的布局。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评价。6.报告与交流,提出合理性城市布局建议。对比两种教学实践,传统教学实践的结果学生仅掌握了课本知识,缺乏创造性;而现在的探究式教学是从地理学科或现实生活中来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种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还掌握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技能与技巧。

三、“文本式”教学到“田野式”教学 

地理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本身是由问题引出的,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教师都可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选6《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节前,联系学生的社会实践课,我让学生设计一个有关城镇河流的污染调查及处理调查表,要求学生在放月假时同镇的同学组成调查小组,可到居民家中、工厂访问了解,调查本镇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询问居民及工人是否知道这些污染源会造成什么环境问题?也可通过对河流内生物的生长状况判断河流的污染情况。根据收集的资料,推断这些污染物需要多长的时间才可以消除?若不消除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放假结束每一小组交一份调查报告。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可采用什么措施消除这些污染?怎样才可以还我们一个青山绿水的社会环境?若你是镇长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治理这些污染?

在这样的体验性实践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他们成为学生答疑解难的朋友,及时给学生方法的指导,协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向学生进行普及研究方法的教育,使参与的学习者明确体验性学习常用的方法与步骤: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搜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撰写论文、报告等。并且对具体课题的调查内容进行指导。将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上,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教师真正让学生去进行研究性的体验学习,才能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和发现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正如《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体验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可发现生活污染物、农业污染物、工业污染物所造成的危害性,也可掌握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观念走向实践这一地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使学生将地理知识真正用于生活中。

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改变普通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每个地理教师的新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当然教师要达到这一境界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多种学习方式,能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了解、感受、审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去畅想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

文章录入:michaelxu    责任编辑:michaelx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