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方案”,你有几多真探究? |
——无锡市堰桥中学“教育论坛”活动纪实 |
作者:教科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7 10:50:37 |
主持人: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推进中,我们听到了很多外省市兄弟学校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经验,比如,洋思中学继续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策略,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教学合一”的教学方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等。他们都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成功之路。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中学,生源相对一般,我们也一直在苦苦思索着创新之路。自2005年3月始,我校从初中到高中,从少数学科到大多数学科尝试编制和实施了“以‘探究方案’为载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两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们的“探究方案”究竟实施得怎样了?为了下一阶段更好地搞好“探究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今天我们就以《“探究方案”,你有几多真探究?》为主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陈美:在学习《分散系》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用多媒体播放一张阳光透射过树林的风景画,同时播放歌曲《校园的早晨》。自以为美丽的风景和优美的歌声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事实上学生的表情很茫然,当我反问:难道你们不觉得歌声十分优美、风景十分美丽吗?你没有想探究产生这样美丽现象的原因吗?学生响亮而否定的回答给了我当头一棒。上课后有一段时间气氛比较沉闷。-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学生的反应很茫然?原因是这样的风景、这样的歌曲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遥远的。 在学习氯气时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景的: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江苏淮安的液氯泄露事故的有关报道,包括液氯泄露使人中毒甚至死亡、麦苗枯黄、油菜变白以及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鼻口进行救援等影视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并请学生根据以上情景及实验桌子上的仪器药品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参与程度大,教学效果好。 这两个案例给我很多启发:在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景时,要注意①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 ,才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② 以社会上发生的真实事故为背景,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进而强化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龚庆:刚才陈老师从化学学科教学角度谈了自己的做法,下面我从物理学科谈谈认识。物理是一门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学科,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基于这样一个特点,情境设置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借助生活图片,生活影像,时事新闻,生活实例来展开。就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情境设置应该贯穿始终。借助情境,可以顺理成章地从一个话题过渡到另一个话题。幻灯片中可以采用超链接,不过,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采用“超链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样话题之间的连接就缺少章法,显得很突兀,衔接不自然。所以,适时合理的情境设置可以作为衔接话题的一座桥梁,使教学过程顺畅,教学效果优良。有时候,它要靠老师根据动态的课堂随时随地随灵感而发。 陈召平:上面两位老师主要是从教学情境的创设角度说的,我想谈谈探究问题的设置。探究方案的使用在一定程度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实质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另外探究方案的使用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关注学习的过程,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地理组在尝试着使用探究方案,但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一是如何真正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对原有知识有了质疑才会真正探究,或者说有了问题意识才会真正探究,而探究方案是我们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翻阅相关资料写成的,是把所学知识由教本结构变成了认知结构,使学生易于跟着教师的问题走,但新课程是强调的课堂的生成性,学生真正发现了问题才有动力去探究。在探究方案的设计中,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或者说怎样给学生留出质疑的空间去真正探究呢? 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其思维?探究方案的主体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无论教师研究的深入程度如何,它都很难等同于教材),缺乏了学生与教材的直接对话,教材的地位被弱化,这样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易出现先入为主的情况。学生变的习惯于接受老师的给予(包括是学科知识、问题,甚至是思考方式),影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是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探究方案的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呢? 三是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探究方案的设计面向的主要是中等生,虽然也设计了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但在具体操作中怎样进行分层差异性教学,也就是达到既能培养精英学生的自学意识又能给后进生成功的愉悦之目的? 沈冬英:我接着陈老师的话来说两句,对于探究方案,我一向是个否定者,我认为课堂我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思索的过程,而探究方案的使用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老师的上课思路,那当学生面对着这张有形的纸,而且已经很明确的知道接下来你马上会去做什么的时候,是否还有那种激情去面对你的教学呢?是否还能跟着你去思考呢?是否还能去给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和思索的过程呢?是否限制了我们学生的思维呢?所以也就产生了象陈老师这样的疑惑,我想这也是我们在使用探究方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个问题,我想在我们使用探究方案的时候必然要去考虑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在我暑期去苏州新课程培训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南京的教研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讲了一个他们学校的老教师,他在那个学校是年龄最高的了,必然的应该是很难去考过年轻老师的了,因为年轻老师有很大的干劲和充足的精力。但不然,每次考试下来,他所带的化学必然是年级第一,很多老师带着纳闷去发掘原因,后来归纳出来,他每堂课总有三项作业,其中一项是肯定要完成的,就是要每个学生把这堂课自己不懂的地方,不了解,不明白的地方写在一个作业本上,然后老师给予指点。这一项工作是个很庞大的工程,但是日积月累,却给了学生一片很大的天地。 这个学期开学,由于我的教学方式是复习式的教学,所以也尝试着去使用了探究方案,也尝试着用这个老教师的方法去做,在每个星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讲义情况,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实行一段时间下来,虽然我们的学生可能在高度上不是很好,但是却也让我发现了学生真正不懂的地方和或许我认为是很简单但学生却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能让我很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于学生,同时也培养了一部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所以对于我们在实行探究方案中出现的疑惑我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设计探究方案时,我们能不能给在探究方案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白的天地,一份思考的空间,把这点也设计到我们的探究方案中去。 胡燮:我接着谈谈探究方案的具体组织问题。探究方案的编制,是提前一周由备课组集体研讨,然后分工到个人备写,最后由备课组长审阅并定稿。在实施中,首先是预发,目的是让学生预习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果产生问题,要求记录在探究方案上。其次,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建构数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展开。而数学教学内容可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种。对陈述性问题是在学生的基础上,自主交流解决,老师适时总结。而对程序性的知识,主要通过情景设置、问题链来驱动学生思维。采取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如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第二、在运用数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方向性,要注意适度、梯度和学生的参与度,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问题。2、由预习中学生产生的问题展开有效教学。3、逐步升级,由学生编制题目。第三、小结部分。由多个学生归纳反思本节课的规律、方法、学习要点,教师适当补充性总结。所以在探究方案上要留出足够的版面。最后、作业上要分层设置,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上每个环节都需每个老师不断研究、整合、完善,让探究方案的组织实施,由纸质的有形无神转向无形有神。 李霞:胡老师从数学学科谈了组织探究活动的方式,我认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探究方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探究形式,更多引导成分。引导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诱导,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预设的成分更多一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对探究的理解是“探讨、研究”,语文学科更多的则是对文本的解读和探讨。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体现着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使用探究方案的频率是不高的。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在积极进行探究式学习。例如,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鼓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再对答案分析比较,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辩论,最终得出一致的结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又如,课文学习之后的拓展性作业:分析一下李密不出仕的原因,你是怎样看待古时的“忠”与“孝”的……在探讨与研究中,学生的一篇漂亮的小论文也就写出来了。总之,无探究方案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在积极探究;探究方案的设置是有限的,我们探究的天地是广阔的! 主持人:今天的讨论十分热烈,看来我们实施的“以‘探究方案’为载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大方向上是正确的。通过讨论,智慧的碰撞撞出了许多共识:在实施“探究方案”的过程中,真正的探究应该关注“探究方案”这一文本载体的编制和完善。以探究方案为载体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功能,要由师生双方共同设计出科学的探究问题,并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真正的探究应考虑不同的学科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讨中思维的摩擦擦出了灿烂火花:龚庆老师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揭示了“做中学”的理念,胡燮老师的“无形中见有形”、“无形有神”的观点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李霞老师的“设置有限,探究无限”的思想紧紧抓住了探究的核心和精髓。 当然,我们的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摸着石头过河也难免滑倒的尴尬。但困难面前我们不会畏缩,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堰中特色的教改之路。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期待吧! |
文章录入:michaelxu 责任编辑:michaelxu |
|
上一篇文章: 百年断想 思源启后 下一篇文章: 固化三星精神 追求永不止步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