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坛纪实 |
|
作者:教科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6 10:33:45 |
编者按: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应该说经过两年多的课程改革实践,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我们的课堂也在悄然变化,我们的学生同样在变化者。但是,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为了探究的探究,我们科学课程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一度被视而不见。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尽快走出误区,9月底,学校教科室组织了一次以《应试路上,你怎样面对“探究活动”?》为主题的大讨论。现予摘录,以期共鸣。 主持人:2004年7月8日,南京一家发行量较大的晚报在头版头条撰文称,高考成绩公布后,集中了省内最好教育资源的南京又一次落在兄弟城市后面——在考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南京达本科线的考生下降到4700人,比前一年减少600人。一家晚报以一篇《南京的“高考之痛”》引发了一场尴尬的讨论。有同学说,高中三年学习中,学校教学只有80%时间和高考有关,学校用上课时间给我们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等素质教育的内容,但这些对高考没有用。有家长问:“县中的高三教师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0点半一直在校陪伴学生读书,南京为什么不这样做?” 在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的时候,一盆浑水就这样劈头盖脑泼在素质教育的脸上。老师们,争论犹在耳畔,不知不觉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了第三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新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学科有了“探究活动课”,政治学科添上“综合探究”,生物学科加入“拓展视野”,语文学科呈上“活动体验”,物理学科做起了“课题研究”••••••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你是如何看待上述课程内容的设置的?你又是如何处理这些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请你以《应试路上,你怎样面对“探究活动”?》为主题,谈谈你的想法。 华东进老师:何谓应试,面对应付考试罢了。考试是挑战,有人在考试中获得了快感,有人在考试中平品尝到了伤楚。但如果一个青年,一场考试可能决定一生时,考试便成了值得珍视的东西,结果就有点“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味道了。人们纷纷为之奔跑着,叹息着,不断地折磨着自己。而一切与之无关的,或有关而效率不高的东西便被视为魔鬼。今天的“探究活动”便应归入魔鬼一类了。我们说做事不能急功近利,但谁有足够的耐性看你三年后的结果?一位老同事告诉我:探究活动好啊,你可以放在嘴上说,可以竖一面旗,但千万别真干。谁干谁倒霉。 探究活动是学生在有明确目标,在老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探索研究的过程,以达成目标获得新知为结果。表面上教师似乎成了配角,但其实这个配角不好当。需要更高的知识修养,内涵,控制力。不知道那些对探究活动消极面对的言辞是内心的恐惧呢还是无米下锅的无奈。是的,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被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连看看杂书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更何况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活动,是长期行为,目前我们接手的学生都是经过有课改之名无课改之实的教育产物,都一把年纪了,还能从娃娃抓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学、初中一步一步来。探究活动需要全社会人的一致认识,结合我国人民的价值观、文化、思维、生活方式,在短期内无法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不少是停留在形式上罢了。 总之,应试路上,你怎样面对“探究活动”?回答是:很想面对,但很难面对。 肖永芳老师:我认为应试和探究活动并不矛盾。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自然有利于在考试中更好地发挥。何谓探究活动?其实它并不深奥,也并不陌生,只是提法新鲜一点而已。在没有进行新课改之前,无数的老师就早已在课堂中实施探究性教学了。他们并不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一步步得出结果。说穿了,它就是由老师来设个"圈套",引导学生逐步地得出已知的结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个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到某个新地方去,若是自己亲自开车去,可能一次就能把路给记住;若是乘车去,则有可能走了好几趟还不认识路。探究活动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细节中,探究活动的各个细节都需要认真对待,使它能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胡燮老师:接着肖老师我想补充一下。既然谈到应试,不得不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从哲学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应试教育既是对立又是统一。没有应试教育的长期发展,也无所谓素质教育,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但两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互相渗透融合,最后为素质教育所取代,而取代的可能性要成为现实,必须为素质教育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因此,根据我校实情,进行探索方案的教学模式,由课前预习、课内讨论优化(创设各种情景为构建知识作准备,多恰当的设问,多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课后反思拓展(信息的搜取、知识的整合等)。结合教材的实习作业,探究案例,每学期开展一次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发现自身价值,为提高创新或实践能力打基础。 孙建明老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就是在不断的探究中发展的,因此我们的师生也只有用探究的态度来对待数学,才能教得好、学得好,然后考得好,因此我认为,适时、适度的探究和应试高考并不矛盾,而且是屏弃题海战,取得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双丰收的一个有效办法。因为,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注重的是能力的考查,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能力大小的区分主要体现在解决一些探究含金量较大的题目上。包含从初始模型的选择,到模型的变异,解题过程的调空、把握等,无一不是体现探究能力的大小,而且考查的力度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探究教学,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如何开展探究教学呢?教师首先要有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合适问题,引领学生探究。探究不要拘泥于形式。课堂探究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此外,探究时,问题的设置要恰当,不能太简单,否则有侮辱学生之嫌疑,也不能太难,否则会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蔡永军老师:刚才几位老师从应试的角度谈了在应试路上怎样推行探究活动,谈得很好,我听了以后也深受启发。不过我认为今天的话题是“应试路上,你怎样面对探究活动?”,首先应该琢磨“怎样”两字;“怎样面对”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然后才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我认为探究活动可以为学生应试服务,但不应以此为终极目的。探究活动更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考只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通过高考选拔人才毕竟是无奈之举,最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应是实践。很难想象一场战争爆发之前通过考试的方式去选拔主帅。同样,我们的校长、主任的职务也都不是通过考试取得的,而是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得来的;而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往往是和一个人的探究能力的大小成正比的,探索、深究、质疑、创新的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要素。一孔之见,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龚庆老师:听了几位老师的话,我想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望各位多多包涵。我细细分析了一下这个主题,觉得在这样一个主题中,目标很明确,“在应试路上”,我们一路走来是为“应试”,“探究活动”是这一路上的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就好比我来上班,如果时间紧张,我一路急驰;如果时间充裕,我可以放慢速度,悠悠地欣赏路边的风景,这种感觉比只顾埋头赶路要好得多。由此可见,不实行“探究活动”得应付高考,实行了“探究活动”也得应付高考,不过,在过程中,如果实行了“探究活动”会更好,如果实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那就最好。如果各方面综合考虑的话,实行“探究活动”也是“需要的”。一是明天的需要。二是教材的需要。三是应试的需要。 有需要就做,做些什么呢?我听高秋明老师不止一次说到——物理新教材的主编之一张大川先生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对于新教材,我们最引以为豪的部分是“做一做”,可你们一线老师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对“做一做”关注甚少,或者可以说是忽略。他们编写教材肯定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我们当尊重他们的劳动,为何不把“做一做”就做一做呢?正如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那句名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曾记得学过一篇文章,其中有句话——“打破沙锅问到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打破沙锅问到底”,但我们可以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一言以蔽之,在高考的大目标下,对于“探究活动”,做比不做好,做得好才是真的好。 主持人: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刚才,大多数老师都是从第二中含义上去分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否从第三种内涵来分析在各个学科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朱水强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将探究性活动提到这样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这是有一定依据的。比如,除了专门的研究性学习科目之外,其他几乎每一个学科教材或多或少地安排了探究性活动课。就拿历史学科来讲,在《必修1》中,安排了两次正规的探究活动课,几乎每一节课后面都有“探究学习总结”这个栏目,其中在“学习延伸”中都有“探究活动”这个项目。可想而知,探究活动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探究性活动虽然在各自的学科中名称不同,但足以看出探究性活动在课改中的地位。 我个人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教师方面:实施探究性活动,老师要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老师要对探究活动精心设计,收集各方面的有效材料。另一方面,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布置任务、目标,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活动后要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最后,老师要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要有老师自己得失的认识。学生方面: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前,要切实弄清此活动的目的,要求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收集材料,认真筛选。在活动之后,学生要对自己的探究进行反思。因为只有反思才会知道得失,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新的目标,最终才能更好改变传统的观念。 |
文章录入:michaelxu 责任编辑:michaelxu |
|
上一篇文章: 快乐学习 终身学习——英国教育掠影 下一篇文章: 栟茶、洋思,为我校领航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