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如何巧设教学情境
无锡市堰桥中学高中历史教研组 高友娟
【摘要】如何使历史课堂兴趣盎然,在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同时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注重生活性、形象性、科学性、情感性、时空性这五个角度浅谈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巧设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或某些知识,理解教材及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教师有目的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创设的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和情感氛围。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句话在充分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有助于提高历史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历史课堂上应加大力度关注关注巧设教学情境来优化课堂,巧设教学情境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设置教学情境要注重生活性
在历史课堂上教者除了要关注教材,还要考虑学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资源,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下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让学生用自己的固有经验知识来体悟学习,体验以历史教育的真实性和实际性。如在学习“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学生虽然能够直观认识课本上的地图,但因为古地名的原因,学生在掌握起来还是有难度,教者在这里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充当气象预报员,去预报秦朝天气,“现在是秦朝天气预报,东海有海风入侵,四到五级;北长城辽东可能会有沙尘暴八级;陇西临洮会有大降雨;南海风平浪静不会有灾害性天气出现。” 原先陌生的古地名似乎变得生动起来了,学生掌握的效果也比较好。
二、设置教学情境应该注意形象性
历史课本知识因为时代的原因,很多用现有的思维很难理解,需要教者把教学情境变为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和转化;形象的教学情境以他的形象性和具体性能有效地使学生超越个人原有的时空限制,不仅仅让学生在知识方面获得了提高,也促使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比如在讲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教者根据毛泽东的形象比喻“蒋介石伸出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北,好的很啊!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拖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把自己比喻成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再用自己的左右拳头比划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临近的学生则扮演共产党人,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想到可以直击要害心脏,这样很简单的形象比划让很自然地掌握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所在,即战略反攻的序幕,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再如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者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做了如下处理: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份生卒表“1917年,诞生;1936年,长大成人;1945年,儿孙满堂;1956年,重病;1986年,手术;1991年,死亡。”看到这一串形象的比喻,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并能根据这一串的形象比喻掌握了苏联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
三、设置教学情境应注意科学性
历史课必须强调科学性,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关系到任何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不科学的历史知识和不当的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指向,让学生对历史史实有全面的、客观的、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者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左”倾错误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设置角色扮演,有充当农民、工人、教师、学生,由于生活时代和资源掌握不充足的原因,扮演者都能很深刻地阐述在八大二次会议后,他们所面临的种种辛苦,以及十年文革带来的浩劫,但也有同学在义愤填膺地控诉毛主席,认为是他的过错导致了中国的浩劫,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做理性的全面的分析,中国的灾难不是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在评价任何一个人物的时候应该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还原最真实最理性的评价。
四、设置教学情境要注重情感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情境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的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历史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的舞台,教给学生的远不是历史,更是历史之中要渗透理性、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是一门“人学”,历史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责任心、产生社会归属感,是历史教学要实现的情感功效。如在讲述日本的滔天罪行这一段内容时,很多时候教师都会采用原始视频或者是图片,学生的眼里和心里都燃起了熊熊烈火,情感里除了仇恨还是仇恨,在这个仇恨的情感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更多东西。面对南京城下的累累白骨,面对30多万遇难同胞的冤魂,我们应该思考:“历史的这一幕除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惨无人道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今天我们是否应该从中反思:世界是大家的和平也是大家的,这样的历史是不是用仇恨就能化解消失?历史没有办法抹灭,但现实可以改变。”在教师的掷地有声的质疑中,学生的喧哗的仇视变成了无声的沉默,但我却分明看到,他们的眼神变的坚定而执着,我也相信,他们会记住这一课,一味的仇恨不能解决问题,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会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五、设置教学情境应注意时空性
作为史学教育者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有涉及模拟的历史现象必须注意历史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否则不仅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现课程目标,还会在无形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如在新航路开辟的教学活动中,教者为了增强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创设了如下情境:(一)利用动态地图让学生分为四组充分参与重温新航路开辟的四条路线;(二)设置表格让学生完成填空,巩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以及四位航海家所属国家和所经路线;(三)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纠错,情境记者问:“哥伦布先生,能讲讲您伟大的航行吗? ”哥伦布答:“好的, 我横渡太平洋发现印度群岛,并把伊斯兰教传到了东方, 我还有力证明了地球是圆的。”通过纠错,学生进一步巩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这三个设置,确实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也能够较好地把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但教者忽略了历史课堂的时空限制,对于这部分知识点所花的时间过多,对于后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重要知识点的分析就明显不足,整个课堂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教学情境的设置得当,不仅仅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兴趣盎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历史的课堂有效性,这也是对教者的一次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论来充实自己,也需要更多地与自己的学生交流,也要关注除了本学科以外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在实际运用教学情境的时候更要求教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有灵活应变的能力等。总之,怎样用更有效的方法上好历史课还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基于课堂观察的问题剖析和感悟》,汪瀛,《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总第307-308期,第86-87页。
2 《活力张力深意》,陈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总第307-308期,第17页。
(本文获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