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市堰桥中学 > 教育科研 > 校本教研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运用集体力量,发挥班级管理中的“…
无锡市堰桥中学2011年度论文报告交…
堰桥中学2011年度先进教科研组及个…
无锡市堰桥中学2011年暑期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作者:沈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6 8:36:01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无锡市堰桥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  沈凌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建议不妨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并举了教学中的实例,通过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营造乐学氛围,来激发、发展、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发展维持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焦急地询问:“老师啊,我的孩子小学还挺好的,现在怎么不肯好好学呢?”“老师啊,孩子说某某课没劲,学不进去,我该怎么办?”……

确实,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相对于小学来说,学习内容增多了,学习难度加强了,学习时间延长了,若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他们自然就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厌学情诸,对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学习动机的不足或缺失所造成的。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能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心理研究表明: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倘若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便会导致发展滞后。即使教给学生最好的认知策略,他们也无法应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作为一个有心于语文教学的教师,我不禁陷入深思: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为此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在此写下一些心得,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堂课总会给学生介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这样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无需过多的说教,诗词的魅力足以拨动学生易感的心弦,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高尔基曾说过“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所以,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读书是为了应付父母、教师的“差使”,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教育,注重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知识的特点、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目标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好的教师往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不断努力……

1努力提高导入艺术。

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极为重要,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它就像一个磁场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住,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感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种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

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导入新课的艺术又可上一个新台阶,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授郦道元的《三峡》时,是这样导入的——课前在李琼雄浑的《长江号子》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滚动播放三峡风光片,然后配上诗意的导入语:“诗人元稹曾写过两句精彩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的是我国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这里的山,连绵高峻,屹立千年;这里的水,汹涌湍急,源远流长;这里,素有‘山水画廊’的美誉;这里,就是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三峡。今天,我们将跟随郦道元一起走入这个美妙的世界,共同领略这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

俗话说得好,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的教学是响鼓,那么,这样的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撞击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提高学习效率。它绝非有些教师心中所想的可有可无,是花架子、是凑热闹、是做秀,也绝非是“请大家把书翻到×××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这种枯燥乏味的导入所能达到的效果。

2努力引导自主学习。

是谁在读书?是我们的学生!是谁在学习?也是我们的学生!这是人人清楚、个个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问题,故而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现象。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

仍以《三峡》为例,在授课中,笔者注重组织学生的自读、自学。一读课文,正字音;二读课文,明停顿;三读课文,译《三峡》。特别是在翻译时,首先明确要求:文从字顺;指出方法: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结合文章语境推测文意;然后在充分自由翻译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由组合,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把自己不太熟悉的重要字词解释写在古文整理本上,待会儿老师来检测。到时不能看书,但可以看古文整理本。

这一环节,在提出学习要求和提示学习方法以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学时间,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自由,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努力探求结课艺术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他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可以用准确清楚、简明扼要的语言总结全课,也可以追求“留白”,留给学生回味和想像的余地。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像,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有位老师教《孔乙己》,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老师问道:“孔乙己有脚吗?”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有啊!”老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用的是脚吗?”学生肃然答道:“用手。”老师顺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老师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么巧妙的一“擦”,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涵着无数的画外音。它让学生在思考体味中去意会,去发现。

这样的结课使教师、学生在对人物的悲惨命运上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有对人物的同情,有对社会的控诉,让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永生难忘。这样的结课艺术,应是我们每一个语老师的不懈追求。

三、营造乐学氛围,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真诚、热情、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当教师用愉快的语调,目光的接触、绕教室走动以及与学生个别交谈等方式来传达一种积极的课堂气氛时,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学生就有安全感,各种情感就能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就能得以激发,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很难想像,教师一脸严肃、冷若冰霜,学生正襟危坐、诚惶诚恐,这样的课堂能够活跃振奋起来。

于是,我每天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以此感染学生,让他们也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在我的课堂上,“七嘴八舌”的情况是一种常态,似乎有点乱纷纷的感觉,但就在这种乱纷纷中,我发现学生的眼睛在发光,学生的思维在启动,学生的见解在深入,学生的热情在勃发……

学习就像从井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就越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明确学习目的、提高教学艺术、营造乐学氛围,就能放开学生手脚,释放学生心灵;就能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用心地去感悟,愉悦地去体验;就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文章录入:michaelxu    责任编辑:michaelxu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