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市堰桥中学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多管齐下,释缓考试焦虑
《以增强耐挫力为突破口,优化普通…
以成长档案为载体,提升中学生道德…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
《以探究方案为抓手,转变普通中学…
浅谈农村学校“双特学生”的教育
《“希望生”心理研究》课题总结
《以增强耐挫力为突破口,优化普通…
教师对学生心理影响研究
在德育管理中加强中学生耐挫力培养
《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师因素的研究》结题报告         ★★★
《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师因素的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教科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8 8:37:58
——《区域性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之子课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的浪潮,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21世纪教育定位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要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适应社会,求得发展。
     2、为了迎接教育的革命,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就要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以更多的关注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3、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认为,素质教育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使课堂角色发生变化,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参与课程改革,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必然要研究教的方式的转变,转变课程观念,提升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增强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行动研究的意识与能力。教师通过阅读教育书籍或教育杂志,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来发展自己的专业。在教学中,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成为拓展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从而求得可持续发展。
    5、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就是为了变革传统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弊端,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1、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2、学习方式的表现:表现为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多方面,如有的学生较为冲动,有的慎重;有些学生不管同伴怎样想,自己作出决定,有的则依赖于教师或伙伴的指导;有的学生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则喜欢在小组中学习;有的学生善于通过听来学习,有的则喜欢做或读来学习。其中典型的学习方式包括整体性与系列性、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沉思性与冲动性等。
    3、现代学习方式的五个基本特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对教育价值观、人生观,培养模式的一次彻底变革。它具有以下特征:主动性特征,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其表现为“我要学习”;独立性特征,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其表现为“我能学会”;独特性特征,即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体验性特征,让学生参与认识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问题性特征。
    4、学习方式的本质:学习方式定义多种多样,但在本质上是共同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对教学刺激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稳定性和独特性是学习方式的本质属性,稳定指学习方式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独特指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学习方式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5、所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指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6、本课题是一种应用性研究。显然,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状况,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因素,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计划、有目的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益。在转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教师和谐、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新课改精神。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业负担很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解决困扰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系列“老、大、难”问题的关键。
    2、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新的教学观强调对话、互动,它要将课程从控制工具转变为解放工具,从复制知识转变为构建知识,用构建主义的理念取代传统理念而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性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群体动力理论、教学工学理论、选择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
    4、探究学习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合作和创造、关注知识的建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构建具有普通中学特色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②面对现实,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的适合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体系。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对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差异的研究。
    研究学科的特点,找到适合于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相应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归类,同时研究不同课型的教学流程的设计方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存在的差异,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寻求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途径,引导学生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②对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师教学实践的研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密不可分,要研究两者的关系,研究目前教师教学方式的现状,找寻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途径,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③对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手段,通过基于多媒体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力求发现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2.8—2003.1)
    1、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学习相关理论,明确实验的意义、内容、操作定义和实施办法。
    (二)实施阶段(2003.2—2005.7)
    1、落实研究措施,开展具体研究。
    2、撰写课题研究小结报告(阶段性),进行中期评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三)总结阶段(2005.8—2005.12)
    1、召开课题成果研讨会,邀请专家指导。
    2、各子课题组撰写结题材料,总课题组分析、汇总、研究资料,写出总结、论文、研究报告。
    3、出版《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师因素的研究》论文集。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个案研究
    5、行动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的实践
     (一)提供保障保证
    1、更新观念是前提。
    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这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也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以前教师习惯于“孤军奋战”,工作一直处于孤立的、封闭的甚至是隔离的状态,新课程在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要求教师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沟通。
    2、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
    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此,我们专门组织领导班子讨论新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首先在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引起高度重视,然后再在教师会议上多次宣传,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念,让没有担任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也一同重视新课程,并要求教师在社会上、家长中加以宣传。
    3、较强的研究队伍。
    课题组共有29名成员,其中研究生4名,本科生23名。中学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15名。区级以上教学能手3名,区级以上教学新秀13名。课题组成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更有参与科研的热情、责任心。
    4、规范的组织制度。
    学校建立了由校长直接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实施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各子课题目标、任务,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协调运转。
    5、时间保证。
    6、有力的资金保证。
    学校通过年度预算有计划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课题研究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7、多元评价保障
    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8、注重专业领引,提供发展动力。
    我们多次请新课程专家来校作讲座,并派出骨干教师接受培训,通过以点带面,提高教师专业业务能力。同时不断总结课堂教案、个案,分析教材教法,不断摸索本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方式,并与兄弟学校相互听课、研讨,积累课程资源,为推进课程改革寻找和提供了专业理论的支持。
    (二)规范教研活动
    校本培训是根本。教师对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有计划并且广泛地开展,形成了重探究、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之间的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也是校本培训的最基础内容。一个学校的校本内容包含本学校的教研方式与教研风气。教研组内的探讨、学习是对教师最及时、频率最高的的校本培训。
    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各类课程。
    ⒉搞好研究性学习,在总结上学年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使之与学科和学校的心理课题结合得更加紧密。
    ⒊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特色,拓展活动类课程。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要使各位老师都具有组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4、在教研组建设上,制定了教研组长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和考核条例。全校教师大兴科研之风,全体行政大兴调研之风,切实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务实创新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制订教研组、备课组考核条例及组长职责。
    6、加强五项常规考核的落实,采用常规检查与行政会议检查相结合,检查与听课评价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教学效果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五项常规考核。课堂教学是中心。对教学而言,课堂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育是推进新课程的主渠道。
    7、加强听课、调研,行政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带头听课,超额完成规定节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过听课发现问题并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大力倡导切磋教学之风。
    (三)大胆改革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引人关注的热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在课改推进过程中,在正确把握住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五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与策略,开发校本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方案,争创堰中特色。
    一是将四大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
    二是将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内容进行整合。
    三是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
    四是特别注重尽量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办学特色建设有机结合,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内容和途径。
    八、课题研究的收获与成果
    1、全新的课程理念树立。
    教师们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和参与,教育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和更新,他们摒弃了陈腐的观念,形成了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科观和评价观。
    2、良好的课程氛围形成。
    (1)在课程改革初始阶段,学校研制了课程改革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2)学校初步成型了新课程实施的制度。
    (3)学校制定了不同级别、层次不等的课程改革科研课题,基本确立了新课程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兴校的策略。
    (4)学校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在不同刊物、新闻媒体上经常见到学校教师撰写的课程改革的心得和论文。
    (5)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学生家长关心、支持、理解新课程,与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程。
    3、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
    新课程使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传统的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教学方式必须发生变化,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教学相长、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和谐关系逐步形成,教师逐步成为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生活路上的向导。
    (1)教师认识到,在新课程中,教材文本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是最鲜活、灵动,创意无穷的课程资源,如课堂生发问题恰当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智慧与配合。
    (2)在网络学习中,许多教师没有学生学得快、用得活,不少学生制作的网页比老师的好看、有创意。
    (3)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实践、社区调查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与学生携手共进,共同选题、探究、讨论、形成小论文、小调研报告,共同展示成果,分享收获,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
    (4)物理、化学专业的教师的地理、生物知识与学生一样贫乏,地理、生物专业的教师对物理、化学知识也生疏,单一专业结构的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走进科学世界探究,合作和谐,效果明显。
    4、传统的学习方式更新。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围着教室转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学生的自主探索、网络搜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学习成为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正在经历一个实践、融合、创新的模式生发过程。
    (1)培养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正在兴起。探索与研究已经不是科学家的专用术语,学生质疑教材,学生给教师挑错,学生不满足等待结果,与教师一起探究知识生成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上,随处可见。
    (2)提升综合素质的综合学习正在形成。各校不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了综合学习的方式,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新课程也注重综合学习的开展。综合学习的资源在丰富,综合学习的时空在拓展,综合学习的模式在形成。
    (3)整合信息技术的网络学习正在发展。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拓展知识视野,进行多向交流,网上收集参考资料,自主性学习模式在学生学习中正兴起。
    5、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许多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渐转变了“教科研高不可攀”或“没什么用,只是花架子”的观念。同时,课题研究也为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极为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外出参观、校本教研、阅读指定书籍等学习形式,教师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业务能力显著上升。课题组的许多老师都曾上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课,撰写了一批在省、市、区各级获奖的优秀论文。
    (1) 论文比赛成绩斐然
    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和素材,学校也要求课题组成员注重平时的反思,象撰写教学后记一样,将所想所思记录下来,这样长期的积累获得了回报。
    围绕新课程改革以及我校的课题研究,2004年教科室共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比赛近20次。上半年,徐福亮、陈美、梅丛斌等老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1篇。薛建明等老师的5篇论文获奖。下半年(至11-25),强勤中等12位老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3位老师论文获奖。6名教师的教学设计获得区一、二、三等奖。2004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区级以上发表或获奖55篇,教学设计在区级以上获奖18篇。学校在惠山区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
    截止2005年11月底,2005年学校共计41篇论文发表,60篇论文在区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另有25篇教学设计或案例在区级以上比赛中获奖。2005年12月,在2005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中,我校有24名教师获奖:徐福亮、欧伟民获一等奖;16名教师获得二等奖;6名教师获得三等奖;3名教师获优秀奖。学校在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
    2005年惠山区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评选活动结果公布:徐福亮老师论文《走进学生的心灵——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初探》 获得一等奖; 沈建清老师的论文《尊重•创新•责任》获得二等奖 ;胡文珠老师论文《撒播信任 收获奇迹》、徐宪新老师论文《找回自信 永不言弃》、时薛亚老师论文《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中渗透教育的实践探索》获得三等奖。
    (2)评优课比赛硕果累累
    徐福亮、邓燕霞两位老师分获惠山区高中政治、语文评优课二等奖;林华、冯向红、时薛亚三位老师在惠山区课改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周茵、姚忠于、庄小金、夏静、唐铁军五位老师获三等奖。
    (3)教学基本功比赛喜获丰收
    周维新获“无锡市第三届教师教学技能电视大赛”三等奖;徐福亮获“惠山区第三届教师教学技能电视大赛”一等奖;刘丽亚获“惠山区第三届教师教学技能电视大赛”三等奖;胡熙妍获“无锡市第二届信息技术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周维新获“惠山区第一届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周维新、沈冬英、顾明伟分获“惠山区第一届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功竞赛”自制教具二等奖。沈冬英、顾明伟获“惠山区第一届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时雪亚老师在2005年举行的“无锡市中学音乐学科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中荣获中学组一等奖。叶振宇老师在2005年无锡市高中化学评优课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推荐10位青年教师参加区级实验教学基本功比赛工作。
    6、学校办学特色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显著上升。
    在2005年无锡市第23届模型比赛既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杯陆海空模型比赛中(无锡市体育局、教育局、市科技技术协会主办),荣获中学组弹射机团体二等奖、直升机团体三等奖、杆身机团体一等奖、空轿机团体二等奖、火箭模型团体三等奖、综合团体二等奖。另有九名同学获奖。
    九、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的保守。:①教育理念的学习不是一种自发的和自觉的行为,而成为一种被动的应付;②对教育理念只是生吞活剥的记住他的概念,而不去研究它的具体内涵。
    2、实施上的偏差。重视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忽视了教学存在的改变(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等)。课改是教育科研,教科研更多的需要理性的思考与研究,必须摒弃任何的形式主义。
    3、保障上的不力。对教师的评价,注重多方面考核,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有待我们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4、制度上的缺憾。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新的教育方式、模式的出现,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类、各种问题及困惑如何从制度上得到解决,以及如何制定出能够促进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的制度是新阶段的新课题、新目标。新课程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教育转变,同样,出现的问题以及我们制定的措施、方案、制度也是全方位的。
    (二)建议
    1、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与中考的结合问题。
    2、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总结三年来的课改特色经验,为高中的课程改革提供基础与依据。特别是学案稿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探析,为高中的新课改提供理论依据。
    3、新课改中发现,大班额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十分有效,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两种学习方式对高中的分科教育有借鉴作用。
    4、在新课改中,新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而高中的新课改已经进行,在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同时,要认真构建与之适应的新的评价体系。构建一个既适于本校和学生学习实际的评价体系,又要展望未来,构建起一个与世界接轨,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富有现代特色的评价体系。
    5、社区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方面还需争取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参与。
    
    执笔:徐福亮
文章录入:michaelxu    责任编辑:michaelxu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