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市堰桥中学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多管齐下,释缓考试焦虑
《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师因素…
《以增强耐挫力为突破口,优化普通…
以成长档案为载体,提升中学生道德…
《以探究方案为抓手,转变普通中学…
浅谈农村学校“双特学生”的教育
《“希望生”心理研究》课题总结
《以增强耐挫力为突破口,优化普通…
教师对学生心理影响研究
在德育管理中加强中学生耐挫力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作者:教科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2 8:33:0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的浪潮,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21世纪教育定位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要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适应社会,求得发展。
    2、为了迎接教育的革命,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就要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以更多的关注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3、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认为,素质教育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使课堂角色发生变化,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参与课程改革,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必然要研究教的方式的转变,转变课程观念,提升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增强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行动研究的意识与能力。教师通过阅读教育书籍或教育杂志,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来发展自己的专业。在教学中,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成为拓展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从而求得可持续发展。
    5、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就是为了变革传统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弊端,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和表述
    1、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2、学习方式的表现:表现为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多方面,如有的学生较为冲动,有的慎重;有些学生不管同伴怎样想,自己作出决定,有的则依赖于教师或伙伴的指导;有的学生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则喜欢在小组中学习;有的学生善于通过听来学习,有的则喜欢做或读来学习。其中典型的学习方式包括整体性与系列性、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沉思性与冲动性等。
    3、现代学习方式的五个基本特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对教育价值观、人生观,培养模式的一次彻底变革。它具有以下特征:主动性特征,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其表现为“我要学习”;独立性特征,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其表现为“我能学会”;独特性特征,即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体验性特征,让学生参与认识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问题性特征。
    4、学习方式的本质:学习方式定义多种多样,但在本质上是共同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对教学刺激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稳定性和独特性是学习方式的本质属性,稳定指学习方式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独特指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学习方式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5、所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指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6、本课题是一种应用性研究。显然,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状况,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因素,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计划、有目的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益。在转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教师和谐、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三、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1、黄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改革:我们在行动—无锡市惠山区区域性推进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第五章“生成与发现:学习方式的丰富与创建”,认为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成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探究和创造的空间。提出了提高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性的策略:营造心理自由的环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拓展学生参与探究的空间;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探究的钥匙;加大对学生情感信息的输入;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描述了课程改革的高层次境界:在创建、反思中追求艺术性。
    2、吴效锋主编,沈阳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第六章“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靳玉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第四章“新课程改革的创新”;郑金洲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四章第四节“学习方式”;付道春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第二章“教学方式的变化”;吴永军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课程核心理念例解》第二章“关于教学过程及学习方式的新理念”等等,都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具体的描述。
    3、本课题正是在新课程改革取得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不同的是我们的研究更加侧重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性,力求找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应该说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深入探究的领域。
    四、理论依据及理论假说
    (一)理论依据
    1、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认为教育并非要被动适应社会生活,它要对社会进行“主体参与式”的回归,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生活能力的人。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003年春季,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我省教育学会考试研究专业委员会提出的总课题方案中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途径的介绍。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编写的《课程改革:我们在行动》第五章“生成与发现:学习方式的丰富与创建”中指出:新课程所倡导的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教育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
    从以上国际到国内,从国家到省市颁布的文件及编写的论著看,都十分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新课改精神。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业负担很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解决困扰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系列“老、大、难”问题的关键。
    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新的教学观强调对话、互动,它要将课程从控制工具转变为解放工具,从复制知识转变为构建知识,用构建主义的理念取代传统理念而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性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群体动力理论、教学工学理论、选择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
    探究学习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合作和创造、关注知识的建构。
    (二)理论假设
    1、通过对影响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2、通过对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差异的研究,将对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现实的意义。
    3、通过对新的学习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独特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验目标确定之后,要用“研究—行动—监察—反馈—思考—调整”的过程去进行实验研究,称为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与行动过程中的实践者是共同参与、结合为一体的。他们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发现新问题,然后以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再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研究。
    这是最重要和最现实的研究方法。
    2、教育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比较适合。要求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搜索研究对象关于学习方式的信息和资料。
    3、文献法
    搜索、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科学的界定,对课题的目标作具体的描述,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咨询法
    通过与学生“交友”,谈知心话、问卷等方法,找出影响其学习方式的种种因素,以便制定相关的对策,及时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高效率地学习。
    5、经验总结法
    各学科组在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研究策略的效度和价值。
    另外,辅以教育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的问题
    1、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构建具有普通中学特色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②面对现实,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的适合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体系。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对影响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差异的研究。
    研究学科的特点,找到适合于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相应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归类,同时研究不同课型的教学流程的设计方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存在的差异,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寻求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途径,引导学生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②对影响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师教学实践的研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密不可分,要研究两者的关系,研究目前教师教学方式的现状,找寻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途径,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③对影响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手段,通过基于多媒体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力求发现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七、课题组成员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沈建清 副组长: 高静东 胡志衍
    2、课题组负责人:沈建清 高静东 徐福亮
    3、课题主持人: 高静东 徐福亮
    4、课题组成员:
    高静东 许朝晖 蔡永军 欧伟民 周德明 史惠元 胡 燮 胡凉瑶
    梅丛斌 张国英 徐福亮 谢 怡 王 莉 徐宪新 陈登峰 朱水强
    李 坚 潘维奕 杨建红 沈建清 任隽燕 范广玲 胡建秋 陈 美
    沈冬英 胡志衍 孙仁根 杨汉良 许静娟
    八、课题研究内容序列及分工
    A “十五”国家级课题 课题负责人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沈建清 高静东徐福亮
    B 子课题序列
     1、高中语文新课程中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许朝晖 高静东
    蔡永军 欧伟民
     2、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史惠元 周德明 胡 燮 徐忆峰
     3、高中英语新课程中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梅丛斌 胡凉瑶
    张国英
     4、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谢 怡 徐福亮
    王 莉
     5、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陈登峰 徐宪新
    朱水强
     6、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潘维奕 李 坚
    杨建红
     7、高中物理新课程中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范广玲 沈建清 任隽燕
     8、高中生化新课程中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陈 美 胡建秋
    沈冬英
     9、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杨汉良 胡志衍
    孙仁根 许静娟
    九、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4.8—2005.1)
    1、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学习相关理论,明确实验的意义、内容、操作定义和实施办法。
    (二)实施阶段(2005.2—2008.2)
    1、落实研究措施,开展具体研究。
    2、撰写课题研究小结报告(阶段性),进行中期评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三)总结阶段(2008、3—2009、9)
    1、召开课题成果研讨会,邀请专家指导。
    2、各子课题组撰写结题材料,总课题组分析、汇总、研究资料,写出总结、论文、研究报告。
    3、出版《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论文集。
    十、课题研究保障条件:组织保障、时间保障、经费保障。
    1、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
    校长亲自任课题研究基地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积极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理念,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2、较强的研究队伍。
    课题组共有29名成员,其中研究生4名,本科生23名。中学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15名。区级以上教学能手3名,区级以上教学新秀13名。课题组成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更有参与科研的热情、责任心。
    3、规范的组织制度。
    学校建立了由校长直接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实施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各子课题目标、任务,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协调运转。
    4、时间保证(如上所示)。
    5、有力的资金保证。
    学校通过年度预算有计划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课题研究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十一、成果呈现方式
    1、编写《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论文集》;编写《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案例集》;编写《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设计集》;撰写《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中期评估报告及结题报告;撰写《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总结报告。
    2、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现场展示课。
文章录入:michaelxu    责任编辑:michaelxu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