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细节上的疏忽成为学生得高分的瓶颈 |
|
作者:范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9 10:06:58 |
莫让细节上的疏忽成为学生得高分的瓶颈
无锡市堰桥中学 范毅
摘要:一些高中学生面对物理试题时,经常是“会而不对,做而不全”,在解答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明明知道怎么做,就是做不对。本文针对这一情况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广大学生充分重视物理解题过程中的细节分析,突破因为细节上的疏忽而形成的得分瓶颈。
关键词:细节 疏忽 瓶颈
执教高中物理已经多年,在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考试的题目我看着明明都会做,该用什么方法也都能想的到,但就是得不到高分,这是为什么呢?”这大概是大多数学生都会碰到的一个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考试得不到高分,学生得不到高分的瓶颈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这是学生在解题时在细节上的一些疏忽导致的。
一、审题不清,考虑不全
有些题目往往存在一些隐含条件,或是多解的情况,学生审题的时候对这些细节问题不能发现和考虑不全面,导致失分。
例1、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面间的倾角为θ=370,传送带以v= 10m /s的速率运行,在传送带上端A处无初速地放上质量为m= 0.5kg 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若传送带A到B的长度为S= 16m ,求物体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为多少? 学生错解分析:本题关键在于v= 10m /s是传送带的速率,即速度大小,本题其实并不清楚传送带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的,因此应该对两种情况分类讨论。而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细节,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传送带是逆时针转动,因为这种情况比较简单,物体始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学生有过解题经验,比较容易操作,所以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默认了传送带是逆时针运行,导致了解题的片面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越是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越是学生曾经独立解决过的题目,他们的关注程度就会加强,在他们头脑中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觉得就是按照以前的思路来解题的,从而蒙蔽了学生的眼睛。使得在考试时失了分。又如:
例2、空间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带电小球质量为m,被绳长为L的轻绳悬挂,拉至水平,由静止释放。求小球运动到最底端时对绳子的拉力。
学生错解分析:本题没有给出确切的图,解题较为规范的学生能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1所示。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本题根本没有说明小球是从哪个方向摆下来的,也就是说小球也有可能是从左面向右面摆下的,如图2所示。在两种情况下,带电小球在最底端受到洛伦兹力方向是不同的,即提供向心力的合力是不同的,那么本题中小球在最底端对绳子的拉力就有两种可能。学生就又一次因为自己想当然的惯性思维导致了失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审题时对题目隐藏的条件把握不到位导致的,其实也是细节上的疏忽所致。
二、对象不明,方法不当
例3、质量为1kg的木板B静止在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从木板的左侧沿木
板表面水平冲上木板,如图甲所示。A和B经过1s达到同一速度,后共同减速直至静止,v-t图像如图所乙所示,g=10m/s2,求:
(1) 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 A的质量m
学生错解分析:本题学生在计算B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时,势必要涉及对木板B的分析,但主要问题是把B隔离开来分析还是把A、B看成一个整体来处理。部分学生选择把B隔离开来分析,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所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是:在1s以后,对B物体有。这个方程是错误的,原因是在分析B受力时出错,认为B与A共同减速时,两者间没有作用力。但事实上如果只选B为对象,其实B还收到A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怎么出来的呢?我们可以换一条思路:先分析A,A在向右做减速运动,它所受合力向左,这个合力只可能是B给的,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在A、B共同减速时,A对B也存在向右的作用力,上述方法就是少分析了这个作用力,在对B受力分析和选择隔离法还是整体法更合适这些细节上没有充分思考。
其实在这里可以选取A、B整体为对象,此时,A对B的作用力属于内力,用整体法时可以不予考虑。受力分析图如图2所示。所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是:在1s以后,对A、B整体有:,然后再与前面0-1s时对B所列的牛顿第二定律方程联立就可求出μ2和m了。这里不再多述。
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正着思维不行可以反着来,单体考虑不行可以整体考虑,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就是好方法。但是在选择处理方法时,像运动情况,受力情况这些细节问题还是要认真考虑、仔细斟酌的,以免题目会做却丢分。
三、不假思索,乱套公式
有些题目需要学生先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题意分析受力和运动过程,判断常用的或者想用的方法能不能用,再做打算。
例4、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O点,小球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点很缓慢的移动到Q点,如图所示,则力F所做的功为( )
A、mgLcosθ B、mgL(1-cosθ) C、FLsinθ D、FL cosθ
学生错解分析:本题学生容易选C,认为小球在恒力F作用下,在水平方向通过的位移为Lsinθ ,运用做功公式算出力F所做的功为C选项列出的答案。事实上,本题根本没有确定力F是否是恒力,如果F是变力的话,是不能用恒力做功公式的。本题由于小球是从平衡位置缓慢移动,所以可以认为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都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三力平衡的推论,把平衡的三个力的作用线平移适当位置,可以构成箭头首尾相连的矢量三角形。如图1所示,随着小球的移动,角在变大,重力又不变时,形成的矢量三角形的变化形式如图2所示,可见拉力F和绳中拉力T在此过程中都在变大,也就证明了不能用恒力做功公式。
本题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用动能定理:,得到正确答案为B选项。在物理学中,有些公式的应用是有一定条件的,比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必须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物体或系统内使用,动量守恒定律必须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才能用。因此当决定用某一个公式时,首先要判断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不能不假思索,乱套公式。因此学生在审题时还是要对力是恒力还是变力,运动是匀变速的还是非匀变速的,公式适不适用等细节问题预先考虑清楚。
四、别出心裁,适得其反
有些题目只需要按照老师讲的、根据平时自己练习的方法来解决就行了,可是一些同学
在考试时还别出心裁地想用一些新的方法来做,可在用新方法时,由于一些细节问题没有考虑周到,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就把题目做错了,做完之后也没有用常规方法来检验,导致考试时失分。当然 并不是说学生积极思考不好,而是应该注意场合,考试时就应该用自己最有把握的方法来快速地解决问题。而这种发散式的思考可以放在课后或考后的反思和总结上。
例5、如图所示,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 3m /s向右运动,AB长L= 3.8m ,质量为m= 5kg 的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到左端A处,同时用水平恒力F=25N向右拉物体,如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重力加速度g= 10m /s2)
(1)物体从A到B所需时间;
(2)物体到达B时的速度;
(3)摩擦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4)物体和传送带间因摩擦而使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学生错解分析:本题主要是第四问存在问题,因摩擦损失的机械能,实际上等于摩擦产生的热量,表达式也较为常规:。指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相对位移。由题意,物块与传送带之间在物块从静止开始加速到和传送带运行速度相同这一过程中存在摩擦力,之后,由于还存在外力F,物块继续要加速运动,此时物块相对传送带向右运动,所以又将受到向左大小相同的摩擦力。因此整个过程都存在摩擦力。一些学生在这里就可能犯第一个错误,认为当物块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时,以后将做匀速运动,也就是没有摩擦力了,在这里他们忽视了外力F的作用,仍然在审题的细节上出了问题,学生的解题依然被以前解类似题目的定式思维所影响。而学生的第二个错误是,跳出常规思维,想别出心裁地尝试新的方法。这虽然是好事,但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把握好细节处的分析过程,出了问题。下面是一些学生的错误做法:根据能量守恒,即外力F对物块所做的功等于物块动能的增加与损失的机械能之和。本题看似没有问题,因为传送带的速率也没有变化。但正是因为传送带速率没变,再加上达到相同速度前后物块对传送带的摩擦力方向不同,所以为了保证传送带速率不变,带动传送带转动的电动机的作用力不是恒力,这样做没有考虑到电动机变力所做的功。这样一来,由于对电动机所做功这一细节考虑不周,导致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出现问题。再加上没有把所得结果和常规做法的结果进行对比,所以不容易发现这样做的错误之处。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科学、逻辑思维非常严密的学科,要能够正确地突破“会而不对,做
而不全”的瓶颈,需要对整个思维过程的细节进行全面思考,以免忽略了一些细节问题。
一、审题。审题时,要读懂、读透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充分挖掘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和隐含条件,如“匀速”、“缓慢”等。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已有信息,为解决问题收集有用的资料。
二、确定对象,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时,确定对象,受力分析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学生要重视受力分析的细节,养成做每个题时都动笔画图的习惯(物理学史等直观题除外),切忌跳过这一环节想当然地乱做。如果对象不明,则方法不能定;如果受力分析不透彻,则运动情况就不清楚,会对解题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运动情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取决于受力情况,而运动情况又直接影响方法的选择。若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可选运动学公式,但若是非匀变速运动或是一般的曲线运动,就不可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见,运动情况分析这一细节是不可忽视的,它既是对受力分析正确与否的检验,又是确定解题方法的基础。
四、公式定理、处理方法的选取。解决物理问题需要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方法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解题的快慢甚至正确与否。如有的题目用整体法很方便,而隔离法却很复杂;有的题目运动学方法很繁琐,但动能定理却很简便;还有的题目方法选择不当甚至会做出错解(如例5),因此在方法选择的细节上学生也应该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学生在考试时就应该对这些细节处多加注意,按照平时训练的要求稳扎稳打,不折不扣地进行分析,切莫让细节上的疏忽成为得高分的瓶颈。
|
文章录入:周维新 责任编辑:徐宪新 |
|
上一个文章: 对宗法制概念教学的探讨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