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即“与众不同”,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同和不同。因为有了同,才有了继承发展;因为有了不同,事物才向前发展。这个不同,就是事物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就是“特色”。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所学校也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形成学校特色已是每一位中小学校长亟待解决的问题。所谓办学特色,就是在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从而创造学校的品牌,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学校特色体现了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任何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就会对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统帅下,个性化地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努力。
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东西两侧各有一所知名中学,学校多年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严酷的现实逼迫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以特色求生存。从2000年起,我们用了7年的时间,初步形成了“以科学教育为主体、以航天精神为助力”的学校特色;学校由原来的职业高中转化为普通高中,教学班由24个发展为81个;学校从开始由家长排队要求把好学生转出去,到现在家长排队把学生转进来。学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凭借特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科学教育是21世纪全球教育的重点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性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潮和随之而来的激烈竞争,不仅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且是“咄咄逼人”。当今世界已跨入星际航行的新纪元,对物质的研究已进入到微观层次的新阶段,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美国早在1985年聘请了数百名知名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组成全美科学技术理事会和5个学科专家小组,用了3年多时间,完成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旨在设计总体方案,明确未来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应当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里的基础知识。这份计划充分说明了美国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施,1999年6月1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知识基础。”这段话把“科教兴国”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方针,有力地说明了党和政府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中学作为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决定把科学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发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教育是一项关系着国家生存发展的事业,因此,办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大事。关起门来,只依靠学校的力量办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长此以往,办教育的路越走越狭窄,不能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学校特色一定要适应当地社区的需求,同时,社区又能为形成学校特色提供资源。我们学校地处甘家口街道,比邻中国地方遥感协会、航天工业总公司、核工业部第二设计院、海军总医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单位。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这些单位职工的子女,家长文化层次较高,十分关注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视教育教学质量,迫切希望学校能为孩子提供全面发展的服务,开展科学教育正顺应了家长们的愿望。
另一方面,这些单位具有充足的科学教育资源,借助这些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不失为一条捷径。于是,我们走访了这些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进行深入的调研,发掘其资源,先后将这些单位作为学校的共建单位、实习基地。让这些宝贵的科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我们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带领学生去科研单位实地参观访问。这些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初步形成科学教育的氛围。
三、以校本课程为突破□,以航天精神为助力
2002年学校进入课程改革,丰富的社区科学教育资源帮助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
依靠国家本位的课程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编入教材需要5~10年的时间,然而,现代的社会生活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规模、长周期的国家课程开发远远跟不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节奏。如何让学生从现在就开始了解—些前沿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决定把当代最新科技知识引入校本课程。于是,我们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地方遥感协会联合开设“人造地球卫星和遥感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地方遥感协会为学校提供了大量有关卫星、遥感方面的文字及影像资料,专门对校本课教师进行培训,亲自审定教材;并派教授、专家任兼职教师;提供学校师生参观场所;开办航天科技夏令营。
为了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我们组织校本课教师去西昌、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实地观看卫星发射;组织学生参观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航天博物馆,组织师生去俄罗斯参观宇航基地。
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航天、遥感技术的兴趣,在学生的要求下,我们与“中国宇航协会”合作,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运用课内所学的科技知识进行科技实验、科技制作等活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探索科学的氛围。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北京市举办的航天知识竞赛、航天模型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
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全校师生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与航天科工、科技集团的关系更为密切。航天人那种不畏艰难、勇冲云霄的精神,正是我们学校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我们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作为学校的精神。
200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50周年,钱学森是“中国火箭之父”,他热爱祖国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对祖国科技的不倦的追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抓住这一契机,本着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热爱科学技术的精神,在钱学森亲属的帮助下,我们与航天科工、科技集团合作命名“钱学森班”,并将钱学森塑像请进校园。与此同时,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为“钱学森班”致辞、赠送礼物。
2005年8月,我校委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钱学森班"全体师生与长期支持学校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共同签名的海淀实验中学校旗和“钱学森班”班旗,搭载我国第二十二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遨游太空。成功返回地面后,年底在学校举行交接仪式。
2005年底,我校与钱学森的亲属共同编写了校本教材《学习钱学森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并举行了首发式。
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极大的反响,进入“钱学森班"成为学生们的愿望,科学教育蔚然成风。
我们还聘请科学院院士庄逢甘、陈澍朋,航天英雄杨利伟为我校科学顾问;聘请陶西平、龚正行为我校教育顾问;聘请著名相声演员笑林为我校艺术顾问。这些顾问十分关注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导航、引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四、服务社区赢得信任,互为促进和谐发展
办学特色为学校带来了活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赢得了社区的信任,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学校周边单位纷纷把孩子送到我校读书,作为对社区的回馈,我们经常为社区体育活动提供场所。社区科研单位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及时为学校提供科技信息。学校、社区互为促进,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形成学校特色,不仅需要明确何为办学特色,为什么要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且需要明确形成特色的途径、方法。我认为,借助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是形成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北京教育》20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