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校的备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细节要求过多、量化考核过度的现象: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少一些刚性的约束,多一些弹性的碰撞,多给教师一些自主的空间。
当前、在一些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要求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如要求教师统一备课笔记,统一课堂教学模式,统一作业设计,等等。诸多的“统一”,捆住了教师的手脚,使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尊重,主动性无法得以发挥。因此,就要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给教师一定的自主空间。
允许教师选择省时方便的备课方式
教学预案是教师备课、思考、分析、设计的文字记录,其本意是为自己上好课用的,是写给自己看的。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教学管理角度来说,对教师撰写教学预案还应因人而异,分层提出要求,要尊重教师各自的备课习惯,尽可能让他们自由选择省时、方便的备课撰写方式。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校提出,希望教师们备课时集中精力思考、精心设计教学,在预案的内容上,当详则详,能简则简,因人而异、因课制宜,鼓励创造,讲求实效、不强求一律;在预案的表现形式上、书写上、格式上,学校也不作统一规定。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还可以采用自己以前的教学预案、备课笔记,不必次次都重新撰写。当然,我们同时也指出,课文虽然是已教过的熟悉的文本,但时过境迁,学生已不是当年的学生,班级也不是当年的班级,这时教师就需要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比较、分析与当年情况的异同,认真思考,或在原预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调整、补充,把新设计的内容添写在原预案相关内容的空隙处,或书写于另页纸粘贴到原预案旁,或把教学设计和相关资料写在、贴在教师用的课本里,形成教本与预案合一。凡此种种,只要教师撰写时操作方便、省时高效,有利于自己整理记录备课的结果、促进深入思考,只要写好后自己能看得明白、用得顺手,有利于上课,学校领导都尊重教师各自的选择。
展评教学预案,不是抄书比赛.也不是书法展览
在对教学预案的检查、评价方面,我们着力探寻,充分发挥检查、评价的反馈、引领与激励的作用,而不是囿于其甄别、评判的功能,以有效提高备课活动和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为此,我们把检查教学预案与进课堂听课结合起来。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有计划地通过随堂听课、全程跟踪听课,听同年级不同教师关于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听各年级的教研课、课题实验课等,重点考察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教材并与教材进行沟通、对话的,是如何组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关于教材内容的对话、讨论的;考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情绪、学习效果等。听课后,择机检查、了解教学预案的撰写情况,虚心聆听教师介绍备课时的设想、上课时的感受和执教后的反思;从教学预案撰写与课堂教学实施的联系中,平等、坦诚地与教师一起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的办法。
在“展评优秀教学预案”活动中,我们明确表态“展评教学预案,不是练字评比,不是抄书比赛,也不是书法展览”,把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到预案的设计内容上,关注实用和创见。在实施中,我们还常常把“展示”和“评述”结合起来,请优秀教学预案的作者结合课堂实践,介绍撰写预案的过程和体会,由学校教研部门负责同志、教有专长的骨干教师对参展的教学预案进行综合评述,突出其特点,放大其效能。
以合作、共享为导向改进集体备课
在展评教学预案的同时,我们还致力于以“合作”、 “共享”为导向,改变传统僵化的集体备课模式,以增强教师参与的自觉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处理好“研读教材”与“编拟预案”的关系。集体备课的出发点原本就是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共同研究教材文本、学生、教学策略和方法,发挥集体力量寻求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案。把着力点放在共同钻研教材文本上,不仅可以弥补部分教师个人钻研文本的不足,而且能引领教师关注教材、促使其个人备课时下功夫钻研教材。有的备课组在全组教师思维碰撞中,对教材的分析、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时、重难点等形成共识。教学流程则设计成板块式结构,以方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重组。同时,商定一份“可调式”的统一教学预案,在预案中留下适度空白,让教师能自由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操作层面上说,这样的预案既坚持了教学要求的基本统一,又体现了策略方法的灵活多样,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其二, “专人主讲”与“全员议论”紧密结合。从一个学期来说,十几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不必次次都确定“中心发言人”。“专人主讲”与“全员议论”两种活动形式应根据需要交替安排:在有“中心发言人”。的集体备课活动中,“专人主讲”与“全员议论”要紧密结合,“主讲者”与“全员”合作互动、相得益彰。“中心发言人”不仅发言内容要全面具体、重点突出,还应富有启发性,能针对教材的要点、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处、紧要处提出问题,引领全组同仁积极思考、共同探究,要留出时空让组内其他教师补充、质疑、研讨,以合作解决问题。其他成员则以学习型组织的共同理念要求自己,认真准备,积极参与研究,主动呈献自己的知识和才华。 “中心发言人”不是由“名教师”、 “老教师”垄断,而应坚持由全组教师轮流担任。对“主讲”这一工作,学习型组织成员人人都应有权利和义务、机会和能力。
有“中心发言人”的集体备课,也不一定每次只确定一人“主讲”。根据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有时可以由2-3人共同担任“中心发言人”,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譬如,甲教师侧重作解读文章的中心发言;乙教师具体分析教材特点,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教材之间的联系,训练的重点及连续性;丙教师着重介绍从这组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等等。有时,也可设“主持人” (或备课组长)取代“中心发言人”。在“主持人” (或组长)的组织下,围绕一次备课的目标,通过讨论,把任务分解给全组每位教师,大家分头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思考问题,再集中交流、研讨,共同完成集体备课任务。
在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中, “合作”、 “共享”不仅意味着彼此倾听,彼此分享,扬长补短,共同完成备课任务,而且也意味着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使其共同拥有,它会带给人们非常单纯的满足和欢愉,使之更乐于同对方合作。这种状态对于备课组(不仅是备课组)形成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对于教师自觉防范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等不良倾向,更自觉、更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共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处于这种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中,教师在任何时候出现智慧的火花,都会及时捕捉,且抓住时机,或在办公室、阅览室中,或在校园里、网络上与同仁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集体备课教材活动中的“合作”、“共享”就会自然地延展到学校规定的集体备课教研时空之外。
(作者为江苏省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原校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1.15 |